清代瓷器底款怎么有点?
款识是指写在器物上的标识性文字和符号。中国陶瓷的款识出现于唐以后,宋代款识逐渐增多,明清时期达到了一个高峰。
一般而言,款识印在底足的心脏部位,故称“底款”。瓷底有宽有窄,有平有弧。写款的器物在书写时笔法、运笔、笔势也不一样,从而形成不同的款式特点,并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清康、雍、乾时期是款识的高峰期。这一时期制瓷工艺高度发展,为款识的发展提供了技术可能。款识成为该时期瓷品的一个重要装饰特征。其款识有青花款、金彩款、红彩款等。款识的制作有写有刻,并且由专门的写款匠人完成。其款识风格因朝代的不同而具有其特殊面貌,成为清代瓷器断代和鉴定的重要依据之一。
款识种类繁多,从内容上来划分,主要有以下几种:
表示帝王年号或帝王御制或御用的款识,如康熙款、雍正款、乾隆款、嘉庆款等。款识的书法体根据朝代而有变化。清初民窑瓷品的款识中也出现康熙、乾隆、嘉庆、光绪等字样。其笔法随意,有别于官窑款。
帝王的御制或御用的款识,如大清康熙年制、大清乾隆年制等款识。还有一种在青花瓷的底足部位书写篆体“寿”字作为记号,专为帝王烧制的生日用瓷。也有的在器物心部书写“寿”字,在底足部位书写本朝年号款。“寿”字款也是清朝官窑的专有款识,它由帝王赐给王公大臣而得,只有皇帝可以赏赐,用瓷可以书写。
以地名表示记号的款识,常见的有江西、苏州、景德、江西景德镇等款识。
以人名或者店主店号表示记号的款识,如永和吴彩、吴寿成、汪肇和、蔡记荣、汪友和等。一些著名的民窑字号不但制作水平高,而且有自己的独到之处。这些字号在社会上信誉较高,知名度较大,在瓷器行当中有较大的影响。一些字款反映了清中期商品化的发展。
表示吉语一类图案式文字的款识。如寿桃、蝙蝠、山水、诗句、八卦图等。山水图文、诗句款多属文人雅士定制专用品。
记事类款识,如“康熙三十七年五月二日陈公讳元昌”、“丙子二月廿一日造”等等。这类款识不常见,为某些特殊记事而定制。
表示制作工艺和艺术风格的款识,如“素园珍藏”、“慎德堂敬造”等等。这类款识少见于民窑,属某一艺术风格命名后专有款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