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和清代梅瓶区别?
如果我们将各博物馆或私人收藏中所藏的历代梅瓶进行分析研究,就会发现它们是在一个历史脉络中不断被改良的。而其外形的变化则是在不断满足所有者新的审美需求的过程中实现的。
元代和明代初年,瓶式梅瓶还带有较为浓重的辽金风格,瓶身比较古朴、厚重,口部和瓶身的比例关系还并不十分和谐,并且出现了口沿内撇的造型。
元代中后期,梅瓶的造型逐步发生变化,此时,梅瓶腹部的曲线已日趋成熟,瓶身也渐渐变细,出现了一些优美的流线型造型。口沿的外撇程度进一步加大,其内壁也大多修整为齐直型或外撇的造型。
清代,梅瓶已经发展成为一种专门陈设用的瓶式造型。它的整体感觉变得异常轻盈、秀美。此时,瓶肩的曲线已经演变为圆润的弧形,而瓶身则成为又细又长的亭亭玉立的倒垂弧线型。口沿的外撇程度已经大大超过明朝时期的梅瓶,其口部的直径也越来越大,已呈外侈的喇叭形。
总之,从元代至明清,梅瓶口部和瓶身的变化趋势是由大变小,腹部和足部的变化趋势则是由小变大。明代梅瓶肩部线条外凸的程度超过了元代,而比清早期梅瓶则略小;清早期梅瓶肩部线条的外凸程度大于晚清瓷器。了解了这些变化规律,对辨识这些历朝的梅瓶是颇为有利的。
由于晚清时期仿制仿清三代(康熙、雍正、乾隆)和明代瓷器的技术普遍比较发达,因此,这一时期的仿明代梅瓶和清三代梅瓶也颇为精湛。但是,如果了解了上述梅瓶的造型规律,还是不难将它们区分开来的。
因为,晚清梅瓶腹部的曲线过于下拉,造型十分纤细柔弱;口沿的外侈程度则远过于清早期梅瓶,而接近于明朝梅瓶。所以,对于晚清梅瓶,只要我们按照上述规律仔细地研究分析实物,时间一长,就会对不同时期梅瓶的造型风格熟稔于心,并培养出良好的识别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