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体多宝塔清代复刻拓片?
颜真卿“多宝塔碑”是现存颜体中比较清秀的一种,历代评价甚高。现陈列于陕西省西安博物馆。
拓片是古代碑文石刻的载体,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和书法价值。一张唐代拓片,实际已是一张年龄早已逾过千岁的古老文献。历代不断发现石刻碑铭,为保存研究,制作拓片也随之而增。
据传在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二月“兰亭集会”上,谢安见到王羲之书在白绢上的“兰亭序”,非常喜欢,便让王羲之再写一份。王推辞,无奈谢执意要,王便依从。当时已近中午,王羲之酒醉初醒,便匆匆赶写一份,交与谢安。但谢安展开一看,却发觉这份远不如“兰亭序”精美,谢安便责备王羲之。王便说明这是由于时间匆促,未精细再写,只好以后有空再写一份。谢安听后便不再逼要。由此可知,谢安所得“兰亭”应是有史记载第一份“拓片”。
初时的拓片制作只是用纸轻涂薄墨,拓在白绢上。以后便用白纸,纸张易粘墨,拓出的文字笔划更清晰可辨。在长期的拓片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改进了工具技法。随着石刻碑铭越做越多,拓片技术在宋朝时便得到普及,从事制作拓片人员也相应增加。特别是收藏、字画、古迹、文物等活动,成为上层社会时尚之后,刺激了拓片制作的进一步发展,不少石刻在古代原板早已佚失,全赖拓片流传,才使众多碑铭保存于世。如“峄山碑”,为秦丞相李斯所书,原碑早已不存,但其书体清丽,影响颇大,故在历代制作了不少拓片,“峄山碑”拓片历来为文人和书画家所珍视。清乾陵出土的“秦峄山碑铭”石刻。经清宫内务府造办处翻制,用重达760公斤的青石石材磨镌、上色,依原状复刻而成。刻成后又翻制了一批拓片,今尚存31件,极为珍贵。
“峄山碑”复刻碑、片的制作程序为:制作石碑木样——制作青石方碑——摹制墨本——将有字墨本反帖在青石碑面——磨镌——上色——制作“峄山碑”复刻碑——制成拓片。由此可见,它不仅有文献价值、艺术价值,还具有工艺流程的欣赏和研究价值。“多宝塔碑”是颜真卿44岁时作品,是他的成名作。因塔寺刻碑记事,碑额正书“多宝塔感应碑”六个大字,所以通称“多宝塔碑”。其字横直笔画较粗,笔体方正,结构严谨整肃,是颜真卿书法早期作品中的代表。颜真卿是继王羲之之后,南北朝后又一最伟大书法家。“多宝塔碑”的书法笔力稳健、清俊刚健、清朗潇洒、严谨平整。《书画跋传》曾评赞:“多宝塔是颜鲁公最匀稳书,初学者从此问途、最为宜。古人学书,得其一知其二。”
随着历史变迁,颜真卿的多件碑碣遗失毁灭,仅存“多宝塔碑”。唐宋时期,“多宝塔碑”已非常珍贵。宋宣和年间,曾一度被官府秘藏,后又移置西安碑林。“多宝塔碑”在清乾隆十一年时(1746年),有位叫徐一夔的曾作诗记述拓片时的情形:“长安城多荒碑,而颜鲁公真迹存者数‘多宝塔’。”记叙当时“多宝塔碑”已成为孤本。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后,有人在西安碑林摹刻“多宝塔碑”的字,把原碑四周加镶,字间嵌以花纹纹饰,从此碑额与碑文被隔在两边,人们称其为“新多宝塔碑”,原来的叫“旧多宝塔碑”。西安碑林现存的即为“新多宝塔碑”。
近年在陕西乾陵附近发现一处清代“多宝塔碑”拓片制作工场,场内遗有大量石工具、“旧多宝塔碑”原拓片和新制作的“多宝塔碑”拓片,还有颜真卿《东方朔画像碑》等珍贵文史艺术品。“多宝塔碑”旧拓片应为乾陵出土。在制作“多宝塔碑”工场中的拓片制作技术,可使我们看到古代拓片制作的面貌,从制作工具中看到墨滚筒、铜圆盘锤、铜针。尤其是铜圆盘锤,锤的周边制有多颗小铜珠,在捶拓时,使文字笔划墨色渗透纸背,达到不伤纸面有浮凸感的效果,从而可看到“旧多宝塔碑”制拓之精细。工场现存不少“多宝塔碑”新拓片,从中可看到用“旧多宝塔碑”翻刻“新多宝塔碑”的变化。碑面右下多出“赵全智”阳文小字款,碑文中一些已残字和石花斑痕也全无。另外,碑文中的“开、尊”字在新碑中改为“丌、卥”。碑后“咸通五年”的“通”字在新碑中已成缺损。新旧碑相较,旧碑更精致,笔划线条更为清晰,是研究颜真卿书法的第一手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