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区分清代铜钱局口?
清代铜钱局有13个,分别是户部宝泉局、工部宝源局、宝昌局、宝河局、宝苏(或称江南局)、宝浙局、宝闽(或称福建局) 、宝广局、宝川局、宝黔局、宝湘局、宝桂局、宝滇局。
清代每种铜钱的背面文字,表示铸钱的地点,统称为“钱局”。其钱文有满、汉两种文体,汉文计有九种不同书法,有大小、方圆、肥瘦等。
据传,13个钱局各以一汉字谐意区分:宝泉局-日,宝源局-月,宝河局-星,宝昌局-海,户工二局-云,江南局-山,福建局-树,宝广局-林,宝浙局-花,宝黔局-石,宝川局-风,宝湘局-水,宝桂、宝滇局-雨。上述谐意名称称为暗记,实际上就是各钱局的代别。例如某枚铜钱在钱面上某部位有类似汉字“林”的特征,我们就说在钱面上某处发现“林”记(暗记或局记),那么,这枚铜钱就是“宝广”铸钱。
钱局暗记的形成是由于清代13个钱局采用相同的制钱图案,使用同一版母钱所形成的自然图案,由于各个钱局工艺、匠人手法、地洼坑水腐蚀等等原因,自然形成某些类似汉字笔画的特征,后人就采用谐音名称来作为记号。13个钱局的暗记名称虽然已流传百余年,但在实际收藏中很难掌握识别规律,因为有些记号只是在个别钱币上出现,而且各个钱局所铸钱文有所不同,版式有差异,因此,具有局限性,不能涵盖整个清代13个钱局,可称之为支记号。
另外,人们还总结出钱文楷书的特殊写法谐意为某钱局(简称书体或写法),具有广泛的代表性。清铸铜钱的楷书暗记有“日、月、云、山、水、风、石、林、秋、人”等,其笔画长短、有无、肥瘦等,作为标记。
清代铜钱局口(记号)可从钱币文字的特殊写法上识别,例如,“通”字中“甬”下面一笔不出头是宝泉局特征;再如“户部元宝”钱文,“元”字上面两笔左长、右短是宝源局造。
综上所述,清代13个局口可根据“钱文书体”可分三口:“宝泉、宝源、工部局”为一口;“江南、浙江、福建、云南、四川”为一口;“山西、广东、湖广、贵州、宝河”为一口。此外,可从铜质、地洼坑水腐蚀程度、铸造工艺以及特殊记号等综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