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使用翡翠么?
当然!且明太祖朱元璋就有“翠玉”的记载,说明代初期就已经在使用了; 至于说“翠玉”是不是指的翡翠,我认为可能性非常大,理由如下:
一、元代的玉石概念和明代不同 元代的“玉”专指和田玉,《元典章》中规定:“凡采玉处所,诸人不得隐匿,违者没官。”又“诸人敢隐玉,或造作假玉者,罪同伪造宝钞之例。” 从这两条规定可以看出,所谓“玉”指的就是和田玉。而且元朝的统治阶级绝大多数都信佛教,佛教用“玉”的概念里是没有包含翡翠的,所以元代不会把“翠玉”中的翠理解为绿色的意思,否则的话,他们就不会在佛教圣地建起规模浩大的宝石寺庙了(元世祖将一颗无价的绿宝石赠予西藏僧人,以作为建在“万法归一”庙宇的基石),而是把翡翠也划归“玉”的范围里了。
二、明初“翠玉”与“翡玉”之分 到了明朝初年,人们已经普遍接受翠玉的概念,而且它与古代“玉”的含义也是一致的——除了美石之外,还指代玉器制品。如明代宋应星在著作《天工开物》中解释玉石的种类时说到:“凡玉,地中之石鳞次而生……有真玉者,有宝玉者……有翠玉者……”这里说的翠玉就是绿色的玉,而翡玉则指红色的玉。
三、《滇海虞衡志》的记载 中英两国最早的关于翡翠的文献记录,正是明代王崇简撰写的《滇海虞衡志》,里面提到:“翡翠;出云南腾冲界。色青白者有斑如墨,有全白者谓之羊脂翡,以紫者为贵。”这里的“凤尾翠”也就是后世的翡翠,而且颜色和现代的科学分类基本一致。
四、《物原始》的说法 张岱的《物原始》中谈到东珠、西珠,又说:“东珠,出黑水,色黑光润,里有红丝。西珠,出缅甸,亦曰佛泥波,色红赤深黑。又有风尾珠,出缅属猛卯地方,黑色,有红褐色纹。”这所谓的“风尾珠”,自然是指的今天的翡翠。而且这里提到了一个重要的信息:当时的缅北地区已经出土了颜色很深的红色翡翠,这和近代以来的赌石文化里,往往要“洗洞”才能知真假、分颜色的习俗是相吻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