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皮壳是什么意思?
“皮”是翡翠的外皮,“壳”则是贝壳的外层,我们形象地称它为“翡”和“翠”,这二字在行话中通常互称。 那什么是皮壳呢?简单地说,皮壳就是包裹在翡翠原石外部的那一层风化外壳。由于这一层外部的颜色一般呈黄褐色,因此称为“外皮”(也称枫皮);而里面那一圈呈绿色部分则称为“翠皮”(也称春皮、紫罗袍),当然也有些原矿的皮色呈红褐色的,我们称其为“红皮”或“黄土皮”。 “皮壳”对翡翠的价值有一定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判断翡翠的原生形态,即判断它是山料还是水料,因为二者价格差异较大;二是判定翡翠的颜色特征及浓淡程度,这对成品的价格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比如,同是一种颜色的翡翠,如果它的“皮壳”粗糙且较厚,那么光照入内就比较困难,颜色就会显得比较淡;而如果它的“皮壳”较薄且细腻,那么阳光就能够穿透进来,使内部颜色充分显现出来,这样看起来就显得很艳丽了。
除了上述两点外,“皮壳”还影响着翡翠的透明度以及里面的瑕疵情况。一般来说,好石头都会有比较好的“皮壳”,但有一些质量特别好的翡翠,它们的“皮壳”却很差,甚至整个原石都是绿色,没有一丝一毫的白斑或者黑点。这种原石很难得,行内人称它为“冰种”或者“豆种”,它们做出的成品色彩非常鲜艳,晶莹剔透,非常好看。不过这样完美的原石实在是少之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