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什么瓷器失传了?
建中靖国元年(公元 1101 年),宋徽宗赵佶设立了“大观瓷局”,在景德镇烧造宫廷用瓷。《陶纪》记载:“内府瓷窑,东则景镇,西则德昌,南则道州,北则定窑。”当时在各地设的瓷窑不少,如定窑、耀州窑、磁器窑等,都在各自的地方烧造宫廷用瓷。其中以景德镇的青白瓷和耀州的青瓷最为出色,而青白瓷又以“影青”闻名于世。
所谓“影青”,就是以青色为底色的青白瓷。这种瓷器在宋代十分名贵,但到了元代以后因为青花瓷的出现而逐渐被淘汰,最终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那么什么是导致它消失的因素呢?我觉得有以下几点原因:
第一是蒙古灭金之后,为了对付南宋建立了水军,大量烧制专供外销的青白瓷,而这种青白瓷与宋代的青白瓷在风格上有所不同。
第二是元末战乱,江西地区出现了大量贫民流落在景德镇的史料记载。这些流落在景德镇的贫苦民众很大一部分人是从事着最基础的制瓷工作,如淘炼泥土、制作窑炉、拉胚成型等等,而这些最基础的工作基本上不需要太多的技术含量,所以可以想象他们的制瓷水平不会太高。如果这些人掌握了高级的制瓷技术,那么元末明初的瓷业应该不会出现断代的现象。
第三是明代中期,由于景德镇制瓷业蓬勃发展,许多地方出现了乱采滥挖的情况,致使瓷土资源严重匮乏,一些高质量的瓷土甚至需要从湖北阳新一带运输过来。为了保证瓷土的质量,朱元璋先后两次下令禁止采挖,并派人在各地巡视督察,但效果并不明显。到嘉靖年间,由于对瓷土的需求量继续增加,加上当时矿冶业发达,使瓷土资源的开采更加肆无忌惮,大量优质瓷土被浪费乃至枯竭。由此可以推断,在明代中后期,因为瓷土资源的大量开采和利用以及制瓷技术的普及,使得很多原本没有资格烧造宫廷用瓷的厂家都可以供应宫廷用瓷,从而造成品质的下降。
第四是清代初期,为了缓解财政压力,清廷将部分瓷厂的收入划归内务府,用以维持皇室的生活开支。这样一来,原本属于政府的官窑变成了皇家专用,对产品质量的要求自然不如前朝,再加上清代中后期的审美倾向追求艳丽鲜艳,所以瓷器上的颜色不再像明中期以前那样淡雅,而是追求浓重艳丽,这也使得原本就品质较低的清代瓷器更显得低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