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多少集邮爱好者?
我的同学中,有80%的人曾经集邮;我的同事中,有95%的人没有收藏过邮票(因为单位发福利,发过几套);我的朋友中,大概有一半的人曾经或目前正在收集邮票 。所以至少有一亿吧 我最早接触的是信销票,那是上个世纪60年代,在老家农村,我收到亲戚们的来信,上面附着的邮资凭证,被我剪下来,收集在手绘的本子上。后来到了城市里上学、工作,接触到新的朋友,看到他们的信件和明信片上精美的邮票,我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搜集,特别是那些大邮票公司发行的J(纪念)和T(特快)字头邮票,我经常会花费几十元甚至上百元的钱去买一套。那个时候工资不高,一个月也不过百十块钱,但买邮票倒是挺舍得的,一套套票动辄几元钱,而我经常一回就买好几套。
那时候没有网络,更不存在电子支付,想买邮票就得去实体邮市,或者邮局柜台,如果碰到合意的邮票,还得跟人砍价,砍下2-3成的价格不算稀奇。我记得那会儿北京马甸邮市刚兴起,我经常坐地铁或公交去那里买票,遇到周末还去通州杨庄看那里的邮展。有时候实在凑不到足量的邮资,就想办法给信件“增重”,比如把日记本的最后一页用来写一封信,寄给自己的“假想敌”——我常常给自己虚构一个仇人,并设计一封措辞激烈的信去骂他/她,然后再以极快的邮递方式发送出去,当然最后这封信会石沉大海,因为我不知道收报人的地址和姓名,也没有留自己的电话。
上世纪70年代开始,我们国家出现了第一套影雕套汇邮票——这是用雕刻版印制,再经照相复制转印到邮票纸上的图案。这套邮票共五枚,分别是“故宫殿宇”、“苏州园林”、“兵马俑一号坑”、“敦煌壁画——供养人”和“都江堰水利工程”。因为是影雕版,所以这套邮票显得格外精致,我特别喜欢,于是买了好多,用夹子分别夹在我的日记本里。当时也不知道自己留着这些邮票有什么用,只是觉得特别漂亮,一直保存着,等到以后可能派上用场…… 上世纪80年代初,我们国内开始发行编号邮票,从编号1—40(46个版本)一直到现在的编1—30(35个版本),我在收集这些新发行的普通邮票的同时,还把以前那些旧版的普通邮票陆续集全了。到现在,我家里已经存放了近三百套各式各样的邮票,我自己的那些零散的小本子也记不了那么多,因此又专门定制了一个大号的文件夹,来整理和分类我的邮票,那个文件夹足足重达一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