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中还藏有许多知识?

乔圣凯乔圣凯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第一个问题,为什么我国不发行面值更大的纸币? 我的答案是否定的,其实我国也曾在1953年到1957年间发行过面值很大的钞票,例如10000元、5000元及1000元的钞票,只是这些钞票的流通范围非常窄,只在北京等地作为粮票和肉票等的兑换券使用,并没有在全国广泛发行。

因此从1953年到1956年这短短四年间,央行确实印制了大量的巨额钞票,但这并没有给货币发行造成压力,反而因为人们普遍持有的是纸币,而使当时的铸币(即现在的银币)发行量大幅下跌,从1953年的28万枚下降到1956年的4.4万枚。

随着粮食等物资供应逐渐充足,这种“钞票+粮票”的兑换制度渐渐被淘汰,1957年以后,我国开始发行第二套人民币,同时停止发行面额巨大的钞票。

那么有人会问了,如果以后实行计划经济,大量物品都由国家统一配给,用钞票来充当交换媒介的作用是否会再次出现?我觉得是不会的!首先国家掌握着所有的生产资料,只要保证工人工资和税收的发放,就可以保证工业生产的进行,以及消费物资的供给;其次,在绝对计划经济条件下,一切资源(包括人力和物质资源)都可以被调动和分配,不可能存在市场货币化这一环节,也就无所谓发行货币了!事实上,在1959到1961三年困难时期,由于物价下降,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幅度下滑,但人们的购买力并没有显著提高,这是因为在这期间虽然居民的收入保持不变甚至下降,但是政府为了鼓励人们参加工作,大力奖勤罚懒,减少了收入中属于“纯收入”那部分,从而增加了人们对消费品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增加一定量的货币供应也能被消化掉。

我认为未来是不会有“巨无霸”钞票出现的情况的,因为我国的宏观调控手段已远远超过了过去的“计划经济”和“市场调节”两种模式,而是融入到了以“市场经济”为主体的多元模式之中。当价格总水平出现大幅上涨时,我们可以在保持总供求平衡的条件下,通过数量型或价格型的宏观调控工具来刺激需求或者减少供给,同样可以达到抑制通胀的目的,而不必像过去那样通过投放货币来买进商品。所以,所谓的“巨无霸”钞票是不可能出现的,除非中国重新回到计划经济的轨道上去。

第二个问题,中国人民银行成立50多年以来最大的一笔外汇储备投资亏损是多少?对中国乃至国际的影响有多大? 我想说的是,这一次的投资未必就一定是亏损的——至少从长期来看一定是收益的!而且这也是我们国家对外投资中不可缺少的一步,甚至是必然要付出的代价。

近年来,美国多次单方面上调对华关税,限制对中国的高科技产业输出,中美贸易战如火如荼,我们不得不寻找新的出口目标。作为世界制造业大国,我们有充足的“中国制造”商品可以满足世界各国消费者的需求,从而赚取足够的外国货币,进而购买美国以及其他国家的资产和资源。但从另一个方面来说,中国也是一个拥有充裕外汇储备的国家,面对不断贬值的人民币和日益严峻的国际环境,将部分外汇储备用于境外投资无疑是确保资金安全并维持资本流动性的重要举措。

从短期来看,这笔资金的损失是必然的也是不可避免的,但从中长期角度来看,它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很可能被抵消或是大大淡化。因为我们正在打造一条从原材料——产品——加工 ——成品——进出口贸易——海外投资的产业链,这次的投资失败恰恰证明了这条产业链的完整性和可行性。从国际大环境来看,目前全球主要国家都在大力发展制造业,扩大进口,而中国具有成本优势和技术优势,无疑会成为各国争夺的对象,我们的进出口贸易和投资将会进一步增长,弥补这次的财产损失。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