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套人民币有没有赝品?
这个答案我十年前写过,今天翻出来再现一下。 先说我的结论,现在市场上流传的所谓“第一版人民币”,全部都是伪钞,假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且听我一一道来。 第一套人民币是1948年12月由北平市人民政府发行的,而当时华北人民解放区已经控制了除大同、张家口以外的整个晋冀鲁豫地区;中原解放区和皖西解放区控制了长江北岸的大片地区。这一版的纸币可以说是新中国的雏形,有着极为重要的历史价值。 从图片中可以看到,这版人民币上面的文字是汉、满两种汉字书写排列的。为什么会有满文呢?这是因为在解放前北方很多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如内蒙)是存在通商问题的,为了表示团结和照顾当地风俗习惯,所以在金融票据上出现满文也是一种常见的现象。
随着解放战争的胜利,这种带有强烈民族区域特色的纸币当然不再适应全国统一财政大旗的需要。从1953年起,全国各地的人民银行开始陆续发行第二套和第三套人民币,这些钞票虽然保留了一部分少数民族文字,但文字风格已经变成了简体字,而且在票面上出现了“中国人民银行”名称和符号。
到了1976年,财政部发布了《关于发行第四套人民币的命令》,正式推出使用至今的第四套人民币。这套人民币在设计上完全弃用了少数民族文字,采用了简繁无体的汉字,而且背面图案一改以往的花纹图案,采用了象征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大团结、大繁荣的“牡丹花”和“牧羊图”。至于票面正面则采用人物头像,以表示人民的主体地位。 现在市面上流通着的第五套人民币是1999年发行的,而在2005年又推出了新版。这两次改版都是在印刷技术上加以改进,票面图案和样式基本没有改变。目前来说,第五套人民币共有1元、5元、10元、20元、50元、100元六枚主币和一个1角硬币。 那么现在问题来了,题主所说的“第一套人民币”究竟指的是什么呢?
要解释这个问题还需要说一说我国货币历史上两次重大失误。一次是1956年的“废钞运动”,另一次就是80年代的“人民币贬值”。 什么是“废钞运动”呢?简单来说就是在建国初期我们曾经大量印制钞票,但由于缺乏现代化的设备,这些钞票的质量非常差,有很多破损不全的伪钞。为了防止百姓受骗,人民银行于1956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废钞运动”,凡是破烂的、颜色不正常的纸币都要交出来兑换成新钞。 这场“废钞运动”影响非常大,据说当时因为兑换率过高,导致市面上流通的现金短缺,很多公民把家里的银元都拿出来兑换成了纸币。
正是因为有这样的历史经历,所以很多人说现在的假币技术非常高超,甚至能够造假出“旧钞”。然而,这些“旧钞”完全是假的,之所以能骗过很多人是因为人们潜意识里就认为旧钞真钞。其实,在现代金融制度下,任何国家都不会再发行旧钞了(会进入博物馆供人参观),这就是为了防止犯罪。 既然第一套真的没有印多少,那么题主所说的“第一套”很可能说的就是“废钞运动”中老百姓手中的那部分残钞。这些残钞因为年代久远,加上又被当做垃圾扔掉,所以现在有人拿着这些“旧钞”来忽悠您,您可别上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