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一份报纸多少硬币?

公孙媛杰公孙媛杰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人民币是社会上唯一的流行货币。然而在漫长近百年的历史长河中,却有不少国家曾通过不同形式的货币在华进行贸易结算。例如,北洋政府时期,外国在中国进行贸易活动时,能够使用他们的本国货币;日本在侵华期间,在中国推出的一种伪货币——华中银行币;国民政府统治时期,中国曾经流通过英国、法国、美国的银行券;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国内流通的货币有人民币、工商券、关金券、军票、地方票和各种有价证券等。

在这些不同形式的货币中,由于中国长期处于大陆锁陆状态,除英、法、美等国驻华使领馆所在大城市外,基本上没有在广大范围内通行的纸币,因而对金融稳定和经济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这种状况一直到1924年7月,全国铁路统一经营和管理后,才开始有所改变。当时,南北各派政治家、金融家为了建立统一的全国铁路财制,而由南南联名协商,以“国有财政,铁路自主”为原则,统一全国铁路币制。

由于当时的中国铁路部、局绝大多数隶属官方,拥有发钞权,而国内银行也不得掺和其间,因而统一币制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稳定金融和促进经济发展作用。当然,这种统一币制只是短暂的,很快就因政治、经济等因素而宣告结束。

国民政府后期,特别是在抗战胜利后,由于抗战期间及胜利后巨额军事开支、大量发行“公债”和建立所谓“建设融资公司”及“交通银行贷款”等,造成通货膨胀,人民生活水平持续下降,被迫以出口和压缩消费来维持经济的正常运转。

当时,由于法币不断贬值,从1948年8月到1949年5月,仅10个月的时间,法币就从120万元兑1美元狂泄为300万元兑1美元。为对付恶性通货膨胀,一些人开始以物易物和回收原有货币进行投资。当时,据上海《观察》杂志报道,在国内的一些大都市,银元、钻石、珠宝、皮货、书画等都可以凭票证自由买卖。

在中华民国时期,国民政府曾在市场上征收一种特殊税收——货币捐。这种货币捐的税基是当时的法币,每1000亿元征收1元,另对金币和金箔也课征一定数额的税。虽然这种捐税名义上是用于扩充海军军备,但大量征收后却成为政府机关的额外收入和各级贪官污吏的“进贡”,“捐所积余,尚不足以敷政府岁出”,成为弥补国库亏空的重要手段。

1935年11月,为了增强抗战的力量,国民政府实行了货币改革,宣布废止法币,重新发行一种称为“银圆建国券”的银元,规定银圆建国券10元可兑换法币100元。在实行银圆建国券的同时,继续许可法币流通,这两种银元与法币并行使,但银圆券不能超过法币10亿元,且限期一年的流动兑换。但时过一年后,到了1936年11月,国民政府又颁布了新的规定,将法币兑换银圆建国券的比率由原定的20法币兑换1银圆,改成了40法币兑换1银圆。这样一来,曾经为拯救经济而发布的银圆券反而加重了萧条。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