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钱币有带花的吗?
清代铜钱面文沿袭明代规制以汉字为主,仅铸有满文“宝”字,背面以满文记地名,汉字纪值。清初铸钱的文字书法出自皇帝之手,顺治朝的“背上月”钱,面文为顺治亲笔所书,笔法流畅遒劲,颇具风韵,历来为藏家所珍视。
清代铸钱工艺十分精良。钱体厚重,轮廓整齐,背文突出,字口深峻,地张细腻,有“清背光”、铜质佳、品相美之说,历来为钱币收藏家所钟爱。顺治初年铸钱承袭明代旧制,于北京、天津、邯郸等10处设厂鼓铸。顺治末年至光绪初年,钱币铸造主要集中在宝泉局和宝源局,这两局铸行的钱币铸量特大,流通地区极广,因而在清代钱币中以这两个局为最佳品。两局钱文、背文大体相同,区别之处在背文星月记数,泉家有所谓“泉左星源右月”之说。
清代钱币在形制上不同于其他朝代的一个突出特征是,在光绪二十六年(1900)前后铸造了一批背面铸有各种图案的“光绪通宝”、“光绪元宝”钱。图案钱币种类和版式繁多,流传下来的有蟠龙、寿字、宝塔、银锭、火焰、星星、瓜子、宝星、太白金星等20多种,面文或为满汉文合壁,或为汉文和英文结合等。图案钱的出现,有各种不同说法,究其铸造和行用的年代,说法也不—致。一说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后所铸;一说慈禧太后50寿辰时为了应景而铸;还有一说是地方局为了防止私铸加铸图案而开始铸造的。
另外,光绪三十二年(1906)以后,清政府在广东、吉林、河南、天津、云南等地开始铸造银币,正面铸有“光绪元宝”或“大清银币”字样,背面铸有蟠龙图案,俗称“龙洋”。铸造发行银币,其目的是推行币制改革,统一币制,然而辛亥革命的爆发导致清朝灭亡而未及实施。“龙洋”成为清代钱币中又—独特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