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早期小品壶值钱吗?
在中国古代瓷器中,历来有"壶中妙品"之称的小品壶极具欣赏和收藏价值。小品壶,又名小壶或茶瓯,一般由瓷石烧制而成,在制作上借鉴了铜炉、玉壶以及铜器的造型。小品壶制作精妙绝伦,从宋代开始,其制作发展经历了三个高峰期。
宋代小品壶制作兴盛
小品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我国唐代的"盏"。但真正被文人纳入赏玩行列,还是在两宋时期。宋代小品壶制作工艺兴盛,出现了官窑仿古小品壶、景德镇青白瓷小品壶以及黑瓷小品壶,其中尤以官窑小品壶、景德镇青白小品壶为最。
据研究,小品壶在宋代的发展是瓷器审美趣味发展的必然。当时盛行的点茶法,需要将茶碾成极细的粉,倒入水中煎之,再倒入小茶盏中,用勺儿搅拌,这样品茶才更有品味,更有韵味,而饮茶时盛茶汤的器皿,就是小品壶。另外,受宋代文人品格观念和茶文化审美观念的影响,小品壶也被赋予了丰富与独特的美感。
文人和小品壶
在宋代小品壶的烧制和使用日益兴盛的同时,不少文人对小品壶情有独钟,在他们的作品中也常可见到小品壶的出现。如北宋哲学家、文人茶具的收藏与使用第一人欧阳修,他在散文《茶说》一书中这样描述使用小品壶的感受:"茶色贵黄赤而贱白黑,俗甚矣。竹间水静,然则茶色宜皓然玉殷,如轻蕖之映清池,雪涛之过苍岭。金河之流清濑,则嘉而可见矣。取雨隘之,则茶色昏黯,而味益苦矣。"又如清代书画家曹溶曾为其主人作《茶具十咏有序》,诗中有:"绿竹下,紫泥红,瓯中乳花沸。"又如明朝学者、文学家李日华在他的《紫桃轩又缀》一书中说道:"至燕、赵间,茶尤肆出大瓯。"可见,小品壶在当时已经成为文人茶具的重要部分,是"茶人"不可缺少的用具之一,也成为文人书房中不可或缺的一道景致。
小品壶的艺术情趣
元代书画家、文学家黄公望在《茶赞》中对小品壶大加赞赏,说:"茗品取中州上者,榨取而饮之,建溪凝露次焉,北苑桂溪又次,溪焙尤堪致巧。凡茶,务在两浙,远不及川蜀,次四之。"从以上文人的描述中,可以看出,宋代小品壶制作的兴盛以及文人雅士对小壶茶道的追求与研究达到了极为考究的水平。宋代小品壶的制型十分讲究,从造型方面来看,有圆形、八角形、八方形、花口、荷叶、钟形、六方形、瓜形等数种,有的大巧若拙,有的简捷可爱,富有装饰美,有的端庄秀丽,富于情趣。同时,小品壶的制作也非常讲究,"小壶"虽小,但是处处显现匠心,例如在"小"字,有的小巧玲珑,线条细腻;有的大方朴实,简洁大气;有的造型别致,有古拙之趣。
宋代小品壶的制作,无论从器型、工艺、制作等都有着其独特的艺术情趣,这是其得以兴盛并流传下来的主要原因。
元代小品壶制作兴盛
到了元代,虽疆域扩大和南移,然而,茶壶制作和茶道,在"元人最尚清趣"的熏陶下,依然兴盛。小品壶发展到了这个阶段,其艺术审美更加成熟和独特。据记载,在元代中期,小品壶的制作出现了制作精良、装饰讲究、美观的造型,如元代小品壶"瓜瓣茶瓯"、"四曲圆茶盏"等。
清末小品壶制作兴起
到了明代,小品壶的制造成为兴盛,制作更加成熟,在"上品"和"中品"小品壶的基础上还发展出了"下品"小品壶的制作,其形制也更为多样化,出现"玉垒"、"斗笠"、"鸡首壶"等数种,还出现了"僧帽壶"和"圆彝壶"等小件茶具。在景德镇地区,还出现了用青花和小品壶相结合的工艺制作的作品。明代中叶以后,受海禁影响,景德镇周边地区的瓷石原料无法进入,瓷器发展受到了限制。但是,小品壶制作却并未停止。清代前期小品壶制作在景德镇兴起,小品壶的制作,继承了明代"僧帽壶"的制作技法,有单色釉的"僧帽壶"和五彩、单色釉的"僧帽壶"。到了晚清,小品的制作达到了一个新的高潮,出现了粉彩、墨彩、单色釉等造型多样的小品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