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大开门是什么意思?
文物上有一套特有的语言,其中大开门一词是对器物品级的评价标准。它与真伪无关,而是对器物品相的一种赞美。凡器物造型优美,纹饰清晰,品相完好无损,被称之为大开门,反之亦然。但有时“假作真时真亦假”,有些高仿器的工艺水平达到甚至超过真品标准,也会被行家与专家赞为大开门,这就容易让其他人产生误解。需要指出的是,这里所说的大开门,是针对真品而言的。
古玉器的鉴定有一法叫生坑熟坑,生坑指玉器出土后从未进入过市场流通领域。因长期在地下饱受各种腐蚀,出坑后其皮壳很难看,有些还粘连着泥土,俗称“包浆脏”或“皮壳黑”。熟坑玉器,大多为历朝历代被玩赏流传之器。盘玩日久,玉表的包浆干净深透,不仅润如凝脂,且通常有高古油、水银光、芸香色、糙米色等特征。有些古玉历经上百年未盘之玉,也有近于生坑的特征,但只要认真比对,其真伪还是较易区别的。
清代大开门的玉件通常具备如下特征:造型优美,打磨精良,玉色上乘。仿古件刀工敦厚老辣,新仿件刀工过于锋利张扬,而且玉质松散。仿古件的皮壳、包浆、沁色自然,新仿件做旧痕迹生涩、不着色、不到位。仿古件的内部、把玩不到的部位等玉表,大多可见老坑白化现象,新仿件则没有。仿古件的玉理清晰有序,新仿件玉理紊乱模糊。
从玉器类型上看,清代大开门的光素器件,通常有粉白、油白、青白、五彩等皮色特征,皮壳光亮,包浆肥润,并有高古油、水银光、芸香色、糙米色等。琢制粗大、玉色上乘的仿古件,多为清初所制,琢制小型精致、玉色上乘的玉器多为清中期所制,晚清琢制的仿古器玉质大多粗糙而色灰、色淡,造型及纹饰也走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