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时期多少人民币?
这题我会。 首先排除纸币(不是不想找,是压根没有)。因为元朝用的是“钞”而不是“币”。
1206年成吉思汗创建蒙古政权时,规定以“银两”为单位计量白银,而不使用金币;1299 年始行纸币。元世祖在中原实施汉法时,因“钞”之发钞权掌握在中央政府手中,易于控制发行,且便于储存和运输,因此取代了“锭”或“两”,成为主要的黄金铸币单位。
但是元代的“钞”不是流通中的货币,而是一种信用凭证,与今天的信用卡一样,凭票可以兑换金银或其它商品。所以不存在“多少钱”的问题,只有“值多少钱”或“能兑换多少钱”的说法。
要比较元代的“钞”和现代的人民币、美元等哪个更有购买力,首先要明确一点: 元代的“钞”并不是由国家发行的法定货币,它与明朝的“钞”、清朝的“钞”,乃至民国时期的“法币”和“货币”都是不同的概念,不能直接相提并论。 “钞票”这个词是个简称,全称应该是“纸币(制)钞”。它是由国家(或政府)正式发行的,以纸张做基础的,用来衡量货币价值的象征性标志。简单地说,它是国家信用的体现。 因为有了国家背书,纸币就必然有价值吗——因为如果纸币本身的纸质成本较低,而国家信用又较好,那么纸币的价值就会高于它的面值,即“钞值”大于“面值”;反之,如果国家信用不好,人们就不会信任它,即使它印有面额,也不会有人去买账,这时纸币的价值就很低,甚至没有价值,即“钞值”小于“面值”。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钞票”相当于我们现在的“钱”——它是有一定的“面值”(重量)和“发行量”的,并且是可以随时兑换的——“换不起”也要“换得平”。